第九章 一 剪 梅(1/5)

光耀七年十一月冬,东夷新君已立,设立都护府一事亦成定局,郑国公丘立行这才率军回朝。

崔明礼虽然已经罢相,但皇帝到底认可了他的提议,没有将夷人强行迁入中原。东夷局势渐趋稳定,便不必再由大军驻守。除少量兵马留守都护府,远征军尽数随丘立行回朝,其中便有绮素的两位表兄苏仁与苏仪。

苏家与丘家同是勋贵之后,父辈又曾同朝为官,原就有些交情。苏氏兄弟皆擅骑射,又精文墨,到军中不久便得了丘立行赏识,被他一力提拔。此番远征,苏仁俨然已是独当一面的将领;苏仪性子稍嫌急躁,仍在丘立行麾下作战。他虽不及兄长战绩骄人,却也立下了不少功劳。兄弟二人此番归来不但加官晋爵,皇帝还亲自褒奖,可谓扬眉吐气、风光无限。

当初苏牧遭贬并死于道州任上,苏家的景况也一落千丈。且苏家人口众多,虽有些产业,仍不免拮据。幸而皇帝念着几分旧情,时有赐物;后来绮素入侍皇帝,颇见宠遇,她手中宽裕后更是常常赠以财物,苏家才不致为生活所苦。只是苏引因女儿为皇帝所纳,总担心别人指点,日子渐好以后,她反倒越发深居简出,除了常去佛寺祈福,几乎从不见她在外走动。

苏仁、苏仪归家时,苏引还在寺中祈福。兄弟二人不见姑母,索性向家人打听她所在之处,齐至寺中寻找。

冬日晴雪,佛寺中梅花正盛。兄弟二人久在边关,极少有观景的闲暇,此时下马后信步而来,倒也颇觉有趣。二人在寺中寻了好一会儿才找见了苏引的身影。

其时她正跪在佛前诚心诵经。虽则殿中生了火炉,然这佛殿高大宽敞,冬日里的穿堂风便有些厉害。兄弟二人见姑母衣衫单薄,一阵风过便瑟瑟发抖,皆有些心酸,忙双双抢上前去:“姑母。”

苏引闻得二人语声,身躯一震,转过身来。几年不见,兄弟俩已变得魁梧健壮,不复当日京中为官之时。她认了好一会儿才迟疑着道:“你们是……大郎和二郎?”

“正是!”兄弟俩齐齐下拜,“这些年家中全赖姑母主持,几个孩子也多受姑母教养,请姑母受我兄弟一拜。”

“这是做什么!一家人何须客气?快快起来!”苏引喜不自禁,声音竟微微发颤,急急上前扶起了兄弟二人。

苏仁已解下外袍为她披上,温言劝道:“山寺里寒气重,如今又天冷路滑,姑母再诚心礼佛,也不必如此自苦。”

苏引轻叹一声:“还不是为了……”寺中尚有香客,她不愿多提,及时止住了话头。

绮素之事,兄弟二人已经知晓。苏仁将姑母扶上牛车,温和地说道:“这事我二人也有耳闻,此处不是谈话之所,我们回家再说。”

苏引点头。姑侄三人一起从山寺返回。兄弟二人此番返京,昔日同僚少不了要登门拜访,苏氏兄弟忙于应付,直到用过晚饭,兄弟二人才有闲与苏引详谈。

一说起女儿,苏引便禁不住抹泪:“你们妹妹命苦。你们姑父去得早,她年纪那么小又进了宫,连个照应的人也没有。本以为她至少能有个好亲事,她又偏偏挑了哀孝王。后来丧夫也就罢了,她却连个孩子也没留住。如今……”

苏仁关切地问:“陛下对充容可有怠慢?”

“那倒没有。听闻陛下待她倒是不错,只是沈贵妃容不下她。皇后被废后,贵妃越发没了顾忌,对她处处挑剔。前几日宫里传出的消息,说贵妃嫌她不知礼数,罚她抄写二十遍《女诫》。”

苏仁皱眉:“充容自幼养育于宫中,岂会不知礼数?”

“既然有心要挑她的毛病,又怎么会找不出错处?”苏引叹气,“我劝过你妹妹多少次,让她不要涉入宫中争斗,她总不肯听。弄到如今这局面,可怎生是好?”

“这如何怪得了充容?她一个女子,难道还能忤逆陛下?又何苦去为难她一个弱女子?”苏仁道,“且充容的性子我也知道,她绝不是招惹是非的人。想是贵妃看她势单力薄,以为她好欺负才会如此。如今我们兄弟立功归来,已非昔年狼狈之时;朝中故友亦有不少,待我们联络旧友,看能否助充容一臂之力。”

苏引闻言大喜:“若你们兄弟肯为她后援,想必贵妃也会有所顾忌。”

“但凡有我们兄弟能出力的地方,我们必在所不辞。不过我们终是外臣,必有照顾不到的地方。唯今之计,还是充容尽快生下子嗣为是。一旦她有了皇子,便是沈贵妃也得退让几分了。”

苏引待要点头,又想起夭折的外孙,不由得轻轻一叹:“唉,子嗣……”

“子嗣?”内宫中,绮素搅动茶汤的手微微一滞。

“可不是子嗣?”太妃放下手中的银盏,“像我就吃亏在没有儿女,一生都要仰人鼻息。”

绮素苦笑:“太后有子,我也曾有个儿子,结果又如何?若是护不住他,我倒宁可不把他带到这世上。”

“你是在担心沈贵妃?”

绮素不语。何止是沈贵妃?德妃也必不乐见她生子。只是太妃的母亲出自兰陵萧氏,太妃与德妃算是沾亲带故,她不便明言。

“不对……”太妃沉吟片刻后慢慢说道,“别人倒也罢了,你一向聪明,岂会看不出贵妃当不了皇后?你顾忌的是德妃吧?”

见她猜到,绮素便不再隐瞒,直言不讳道:“德妃虽与我相善,可若我育有皇子,她未见得还愿与我交好。一个贵妃就够让人吃不消了,若再加一个德妃,可怎么是好?”

“这你倒无须担心,”太妃笑道,“德妃不是个没器量的人。照我说,这皇后之位贵妃是无望了,德妃却未必。若你能助她登上皇后之位,德妃的两位皇子便成了嫡子。身份有别,她又岂会容不下庶子?”

话说到这个地步,绮素总算明白太妃这阵子常与她来往的缘故了,原来她是在为德妃做说客。

绮素放下汤勺,转头看向太妃:“请太妃指点,我能如何相助德妃?”

“你两位表兄不是回京了吗?圣人对他们极为赏识,如今他们在京中炙手可热。他二人昔年在朝中为官,故交不少,若他们肯透个消息……”

原来是将主意打到了表兄身上!绮素暗自冷笑。

太妃见她不语,略有些扫兴,遂又淡淡地加了一句:“若你肯在圣人面前美言数句,那也自然是好的。”

绮素忙道:“倒不是我不肯帮忙,只是至尊向来有主意,我说话未必有用。且我自幼入宫,与苏家已颇为生疏,表兄们虽是亲戚,也未见得肯因我涉入内宫之事。”

“这我自然明白,”太妃笑道,“只要你肯开这个口,成与不成,德妃总会承你的情。”

绮素含笑道:“那我便试试吧。不过此事若要顺利,有个障碍得先除去。”

太妃自然明白她所指,点头道:“放心,一切都在计划之中。”

因彻底解决了东夷之患,这一年的年末,朝野上下都过得格外舒心。

除夕之夜,宫中照例有驱傩的仪式。从宫人内官中择其长者扮作傩翁、傩母,余者皆戴上狰狞面具,以作鬼神;又有乐吏领千名扮作护僮侲子的衣冠子弟入宫,歌舞殿前。内宫各处皆有灯烛盛饰于庭,皇帝则携宫妃、子女一并出外观看。

自皇后被废,宫中之事无人主持。皇帝曾命沈贵妃主事,可沈贵妃胸无点墨,连宫中的账目也瞧不明白,不过两三日便弄得宫中怨声载道。皇帝只得将后宫事暂交德妃署理,然德妃体弱,强撑着精神打理了两日就再度病倒了。贵妃、德妃尚且如此,别人就更难接手。皇帝只得让绮素协理诸事,方才太平了两日。

除夕时宫内人多眼杂,绮素却因常年跟随太后之故,对往年的成例胸有成竹,因此处理各项事宜有条不紊,让皇帝颇为满意,宴饮时便多有褒奖。沈贵妃在侧,闻言颇为不满,冷冷地哼了一声。绮素分明听见了沈贵妃的声音,却只是把玩着手里的银香球,不曾作声。

除却德妃育有二子,宫内还有赵修仪所出的一女。皇帝近来忙于国政,已久不见子女,正好趁此机会把几个孩子叫来团聚。德妃二子,长子名崇讯,今年十一岁;次子名崇设,年方九岁。二子皆未到行冠礼的年纪,仍梳着童子之发。两人都继承了德妃的秀美,兄弟俩一般装束,立于殿前时犹带稚嫩之气,倒也惹人喜爱,便是沈贵妃也对两人露出了笑容。唯崇设出生时,德妃已然有疾,故先天不足,略显瘦弱。

皇帝难得见儿子,不免问起二人的起居学业。崇设怯懦,多由崇讯作答。崇讯初时尚能回答皇帝的提问,后来皇帝越问越深,他便张目结舌,作声不得。

绮素见德妃有些尴尬,便笑着解围:“难得今夜大家聚在一起守岁,至尊偏还要考孩子的功课,未免不近人情了。”

“不过问上两句,怎么就不近人情了?”皇帝笑问。

“孩子们还小,才刚开蒙呢,哪学得了那么多?”绮素笑道,“别说他们,妾也最怕至尊这喜欢考问的毛病。朝中那几个大儒不去问,只欺负我们几个妇孺算什么道理?”

众人都让她逗笑了,德妃也很承她的情,冲她点了点头,唯沈贵妃面带不屑。

皇帝也哈哈大笑:“好好好,不问了,不问了。”皇帝向两个孩子招手,说:“这几天过节,你们玩几天倒也无妨。不过学业一事万不可松懈,朕今日所问,皆是朕在你们这年纪时就知晓的道理,你们还须发奋才行。”

二子称是,然后由乳母带去坐在一旁。

这时赵修仪三岁的女儿也被乳母抱上了殿来。小公主为皇帝长女,小名阿芜,其可爱之态犹胜于两位兄长。

皇帝一见女儿,便喜笑颜开,伸手道:“阿芜过来,让阿爷抱抱。”

乳母将小公主递给皇帝,不想小公主一到皇帝怀中便哇的一声哭了起来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